|
|
| 新聞中心 |
|
農田變“碳庫”:水田固碳技術示范增產又減排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9-23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國內動態 |
碳匯林訊 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泰來縣的寒地水田千畝示范田里,一項名為“寒地水田秸稈秋水切埋還田”的技術正在悄悄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這項技術通過將秸稈切碎后直接還田,不僅改善了土壤結構,更顯著提升了水田的固碳能力。
今年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此召開的現場觀摩會展示了這一成果。作為中國農科院綠色低碳領域重大科技任務的一部分,該項目已在全國13個省建立16個核心示范區,集成創新的減排固碳技術模式在150萬畝農田推廣應用,實現糧食產量提升5%以上、溫室氣體減排超過10%的雙重目標。
1、項目背景與規模
我國農業用地碳匯潛力巨大,但長期面臨碳匯潛力不清和減排固碳協同技術模式缺乏等問題。針對這一現狀,中國農業科學院于2024年啟動了“農用地碳匯潛力評估及減排固碳技術集成示范”重大科技任務。
該項目由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牽頭,聯合了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茶葉研究所、農田灌溉研究所以及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等優勢科研力量,實施“協同攻堅”。
經過一年半的科技攻關,項目已在全國13個省建設了16個核心示范區,涵蓋了水田、旱地、草地、園地等主要農用地類型。
這些示范區成為不同區域、不同用地類型減排固碳技術的展示窗口和推廣基地。
2、核心技術突破
項目團隊集成了多項創新技術體系,其中“寒地水田秸稈秋水切埋還田”技術作為在齊齊哈爾展示的重點技術,解決了寒地水田減排固碳的技術難題。該技術通過秋季將秸稈切碎并埋入水田,加速有機物分解轉化,增強土壤固碳能力。
另一項創新技術——“有機物料速腐還田”模式,通過創制高效減排微生物菌劑,加速有機物分解腐爛,快速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的草地示范區,這種技術模式顯示出顯著效果:
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提升10%30%
土壤有機碳含量增加5%10%
項目還研發了“控氮增氧減排固碳”技術,通過控制氮肥使用并結合增氧措施,實現溫室氣體減排與固碳協同增效。這些技術組合為不同農用地類型提供了系統解決方案。
3、示范成效與應用前景
在泰來縣的示范田里,與會專家學者親眼目睹了減排固碳技術的實際效果。這些技術不僅提升了農田的碳匯能力,還促進了作物產量提高,實現了增產與減排的平衡。
項目已立項3項行業標準,制定了農用地碳匯監測核算標準規范。標準化的工作為技術推廣提供了依據,使碳匯計量更加科學準確。
齊齊哈爾觀摩會后不久,房縣林業局也宣布完成三個林場鄂林碳票(第一期)減排量的計量核算與審定核查工作,審核簽發的減排量達36384.51噸二氧化碳當量。這表明農用地碳匯技術正逐步向市場化方向邁進。
從山東到內蒙古,從黑龍江到廣西,類似的碳匯技術推廣活動正在全國范圍內展開。魯西北平原開展“耕地土壤碳匯能力提升技術研發與示范”,聚焦生物炭、微藻生物肥等關鍵技術。呼和浩特市啟動了“楊樹碳計量模型建設項目”,為林業碳匯監測提供數據支持。
4、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農業科學院雙碳中心主任梅旭榮在《2025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中指出,未來需要“進一步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將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全口徑核算范圍”。
項目首席科學家高清竹研究員表示,攻關團隊將持續深化技術集成與示范推廣,推動農用地固碳減排模式在更大范圍落地應用。未來重點將圍繞三個方面展開:
技術推廣需要因地制宜,確保適合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作物類型;
加強資源整合,優化技術研發力量的配置;
加快完善本土化碳匯數據庫,為碳匯潛力的精準評估提供支撐。
劉世榮院士在調研廣西高峰林場森林碳匯試點時指出,應“重點突破森林碳中和能力提升中的經營技術瓶頸,系統探索可持續增匯經營路徑與技術模式”。這為農用地碳匯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隨著項目持續推進,中國農科院還將在更多地區建立示范點,讓不同土壤類型、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農田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減排固碳路徑。下一步,團隊將重點攻關碳匯監測與核算技術的精準化,讓每一畝農田的固碳貢獻都能被科學量化。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示范點到全國范圍,農業減排固碳技術正在重塑我們對待土地的方式。這片養育我們的農田,正悄然成為一個個巨大的“碳庫”,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也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著不可或缺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