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聞中心 |
|
歐盟氣候談判陷入僵局,法波捷三國為何說“不”?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9-23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國際動態 |
碳匯林訊 9月18日,歐盟環境部長會議未能通過2035年減排目標,僅達成一份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意向聲明。與此同時,原定同期批準的2040年氣候目標也被推遲到10月特別峰會討論。
這一僵局背后,是法國、波蘭和捷克等國對歐盟提出的2040年減排90%目標的質疑。這些國家希望暫緩決議,將談判升級至政府領導人層面,以爭取更符合本國經濟現實的條件。
1、歐盟錯過截止日期,氣候領導力受質疑
歐盟國家原計劃在9月18日的峰會上批準具有法律約束力的2040年氣候變化目標,以便在11月的聯合國COP30氣候大會前展示團結雄心。然而,事與愿違。
各國氣候部長們最終只能同意向聯合國提交一份“意向聲明”,提出到2035年將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66.25%-72.5%的指示性目標范圍。
歐盟氣候專員霍克斯特拉試圖淡化這一挫折:“如果我們放眼全局,會發現我們仍然是全球絕對最積極的地區之一。”
但氣候分析組織“氣候行動追蹤器”直接批評這一范圍遠未達到《巴黎協定》1.5℃溫控目標要求的77%減排量。澳大利亞總理甚至已引用歐盟的弱勢目標為本國不夠進取的氣候目標辯護。
芬蘭氣候部長薩里·穆塔拉坦言:“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兌現,很難要求其他國際伙伴做同樣的事。”
2、90%減排目標背后的碳信用爭議
歐盟委員會提出的2040年目標核心是到2040年將凈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90%。這一目標是連接2030年55%減排目標與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中間步驟。
草案中最具爭議的內容是允許成員國從2036年起使用國際碳信用額度來覆蓋最多3%的減排目標。這意味著部分減排工作可以“外包”給發展中國家。
根據機制,歐盟成員國可通過投資發展中國家的再生能源發展、森林恢復等減排項目,將這些項目產生的減排成果計入歐盟的2040年減排目標。
但歐盟科學咨詢委員會和環保組織強烈反對這一設計,擔心可能弱化歐盟內部的實際減排行動,造成“虛假減排”。
3、法國、波蘭和捷克的務實算盤
在反對陣營中,法國、波蘭和捷克三國立場鮮明。他們要求將談判升級至政府領導人層面,反映出對當前提案的深度不滿。
法國的技術轉型路徑
法國更傾向于通過技術投資而非國際信用實現氣候目標。2024年7月,法國發布了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戰略更新版,規劃了明確的脫碳技術發展路徑。
根據該戰略,法國計劃到2030年實現年捕集400-800萬噸二氧化碳,2040年達到1200-2000萬噸,2050年進一步提升至3000-5000萬噸。馬克龍政府強調需要保護本國產業競爭力,避免過重經濟負擔。
波蘭的能源轉型現實
作為嚴重依賴煤炭的國家,波蘭的轉型挑戰更為艱巨。波蘭2021年通過的“2040年能源政策”明確提出要逐步淘汰硬煤和褐煤,并讓零排放能源在電力裝機容量中占一半以上。
波蘭計劃通過海上風電和核能實現轉型,計劃到2040年海上風電裝機達11GW。但波蘭政府強調轉型必須是“公正的”,需為受影響的煤炭地區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捷克的核能主導戰略
捷克同樣重視能源安全和經濟性。2025年初,捷克向歐盟提交的國家能源和氣候計劃突出強調了核能的作用。
捷克計劃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份額從2023年的16.5%提升至28%,同時將核電比例從目前的約三分之一提高至44%。到2040年,核電份額預計將進一步升至68%。
歐盟各國領導人將于10月底召開特別峰會,再次嘗試就2040年氣候目標達成共識。這將是在11月COP30氣候大會前的最后一次機會。
歷史經驗表明,歐盟往往是在最后期限壓力下才能達成最艱難的協議。丹麥氣候部長表示:“丹麥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仍在努力于下周達成協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