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聞中心 |
|
綠色轉型核心引擎:全國碳市場交易額破489億大關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9-22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國內動態 |
碳匯林訊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度日益提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這一創新性環保機制,已不再僅僅局限于環保領域的專業范疇,而是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更廣泛的舞臺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它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迅速成長為中國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強力“助推器”,在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推動能源轉型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權威統計數據顯示,該市場的累計成交金額已迫近500億元關口,這一數據不僅彰顯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巨大潛力和活力,也預示著其在未來綠色發展道路上將扮演更加關鍵的角色。
在9月19日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里,國新辦舉辦了一場備受矚目的新聞發布會,會上傳來了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截至2025年9月18日,經過數年的精心運營和不斷完善,全國碳市場配額的累計成交量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達到了7.14億噸的驚人規模。與此同時,累計成交金額更是高達489.61億元,這一數字不僅刷新了歷史記錄,更體現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中國經濟綠色轉型進程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在發布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充滿信心地指出,全國碳市場已經實現了平穩起步與穩健運行,這不僅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領,也離不開市場各方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如今,這一市場已經不僅僅是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杰出“名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環保領域所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堅定決心;更成為了助力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柱,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了強有力的市場機制和支持。在未來,隨著碳市場的不斷成熟和完善,其在中國乃至全球綠色發展事業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進程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在推動全球氣候治理與國內經濟綠色轉型的雙重背景下,我國碳市場若要真正實現平穩有序、可持續的高質量運行,完善的制度保障無疑是不可或缺的根基。它如同為碳市場精心構筑的"規則軌道",既需確保市場主體在公平透明的環境中開展交易,又需為價格發現、風險防控等核心功能提供法律支撐,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市場波動帶來的潛在風險,保障碳減排目標的順利實現。
當前,我國碳市場制度建設已取得顯著進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作為首部專門規范碳交易的行政法規,自實施以來便為市場運行劃定了清晰的紅線;與此同時,涵蓋核算報告、核查監測、交易結算等全流程的30余項配套制度規范也相繼落地,從中央到地方、從行業到企業,初步構建起了縱向覆蓋國家與地方兩級管理,橫向涵蓋多行業多領域的立體化、多層級法規體系,為碳市場從區域試點邁向全國統一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日,碳市場建設再獲政策強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這份綱領性文件以"全國一盤棋"的戰略思維,不僅明確了加快全國碳市場建設"統籌發展與減排、兼顧效率與公平"的總體要求,確立了"服務綠色低碳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核心功能定位,更以中長期視角規劃了"三步走"發展路線圖:短期聚焦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中期著力完善市場功能與配套機制,長期則致力于構建與國際規則接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碳市場體系。這一系列頂層設計,標志著我國碳市場建設正從"立柱架梁"邁向"精耕細作"的新階段。
中國的碳市場劃分為強制市場與自愿市場兩個板塊。其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屬于強制市場范疇,其參與主體為當前承擔著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法定義務的高排放企業。政府會向這些企業分配碳排放配額,并明確其必須履行的強制履約責任。
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則是自愿市場,該市場鼓勵除高排放企業外的其他排放主體主動且自愿地實施額外減排舉措,以此獲取對應的減排收益。這兩個市場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實現了互聯互通。
|
|
|